姜堰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字號”招牌
11月19日,第十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年會在南昌開幕,泰州市姜堰區榮獲生態環境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和表彰。
2017年泰州姜堰區創成全國首批、蘇中首家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近年來,姜堰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靈韻三水”名片塑造、“康養名城”建設等工作,不斷擦亮高顏值生態底色,“兩山”轉化效益凸顯,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共融共進。
堅持保護與修復并舉
溱湖濕地綠水青山展新顏
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是全國濕地樣板,江蘇省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姜堰區高度重視溱湖的生態保護、文化發掘和整理開發,近年來,累計投入近10億元用于恢復溱湖生態環境,通過開展溱湖沼澤濕地重建與修復、水體富營養化治理、清水生態系統、“水下森林”等工程,已恢復了共兩期約588.6公頃的生態濕地,先后建成溱湖景觀生態林、湖東濕地森林公園和湖東濕地種苗基地,水域水質明顯提升。2019年、2021年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結果顯示,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生物物種數不斷增多,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吸引著眾多珍稀鳥類和魚類聚集覓食。
挖掘里下河區域特色
生態產品文化服務水平有效提升
姜堰區充分挖掘里下河文化元素,用生態友好的眼光永續發展溱湖旅游經濟,現已初步形成以溱湖為主體的水環境景區,以“麋鹿故鄉園”為品牌的濕地生態景區,以溱湖溫泉資源綜合開發而形成的溫泉休閑度假區,以及以溱潼古鎮、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為代表的濕地文化景區,入選“網友最喜歡的生態旅游目的地”。通過合理利用濕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走出一條旅游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致富的鄉村振興之路,2021年全區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別增長32.3%、40%,“溱潼會船”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明確經營開發導向
構建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場景
姜堰區探索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研究工作,計劃在生態島試驗區范圍內構建“三區兩源,多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優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4 大類20個工程項目,項目總投資概算為8.22億元。開展四支河、白南河、白米閘河水質凈化提升工程,已建成生態涵養型生態安全緩沖區。圍繞通揚運河以及新通揚運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建立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建立持續性惠益分享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場景進一步豐富。
共建共享環保公共基礎設施
持續建設姜堰“綠色群島”
姜堰區大力推進共享環保設施“綠島”建設,先后建成蔣垛小砂粉廢水、廢氣集中處理設施,俞垛瑞孚有色金屬廢渣集中收儲、處置和開發區小微企業危廢集中收集貯存等3個工業型“綠島”和城區餐飲油煙整治“綠島”項目。其中小微企業危廢收集暫存中心項目成為泰州首個危廢集中收貯的“綠島”項目,創建省工業“綠島”示范項目,“入島”企業每年可減少環保成本40%;油煙“綠島”項目被列為“我為群眾辦實事”書記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惠及群眾1.5萬戶。
加大政策創新力度
建立健全“兩山”轉化保障機制
姜堰區在全省率先創設戰略性新興產業擔保基金,引導合作銀行對107家企業低息信貸投放187筆,超16億元,帶動新增銷售近30億元,增加財政稅收1.2億元,助力全區打造新能源、新裝備、新基建3大產業。2020年姜堰區在泰州市率先啟動“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通過騰籠換鳥、兼并重組等手段,為轄區企業培大育強和新辦項目建設騰出空間,加快產業生態化進程,盤活低效閑置工業用地4244畝,列入整治提升的企業畝均稅收增長31.36%,入選省政府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典型案例。
姜堰區將以本次獲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新起點,以更高標準創新生態優先的實踐舉措,努力在“兩山”實踐中探索新路徑、做出新示范。
編輯:康希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姜堰區俞垛鎮:慈善和社會工作站志愿者進行老年人知識宣講2022-11-28
- 姜堰區張甸鎮:“三所一庭”多元解紛機制紓民憂2022-11-28
- 俞垛鎮忘私村:情系退休老黨員 送書送學送溫暖2022-11-27
- 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建立“銀發人才”信息庫 壓實退休老干部黨2022-11-27
- 姜堰區梁徐街道:獻禮二十大 藤編編出幸福來2022-11-26
- 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慈善和社會工作站志愿者走訪特殊困難群體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