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工業上樓”迭代升級,未來產業住進“摩天工廠”
從“鋪開來”到“立起來”,日益緊張的土地資源推動產業空間重塑,“工業上樓”的探索如火如荼。而在無錫,近來,正有一批以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產業為代表的未來產業企業組團“住進”大樓里。
關注人形機器人的人一定知道江蘇意優科技,這家企業的人形機器人一體化關節模組在國內市場份額領先,智元機器人、EXrobots等頭部企業都是其客戶。而意優去年4000萬元的訂單都是在一個3500平方米的樓層空間內完成的。
在意優位于中電(無錫)數字芯谷的大樓內,“一棟樓包攬一家企業生產經營制造全流程”的新型場景讓“工業上樓”的優勢一覽無余。樓下經營研發、樓上制造組裝,品牌總監顧靜海介紹,這一“上”不但提升了工單流轉、創新轉化的效率,更為處于發展期的企業提供了柔性化的廠房配置,“工業上樓”項目進駐企業密集的特點也讓行業技術交流變得更加頻繁。
意優“上樓”,并非巧合,而是一家初創企業與地方資源的需求碰撞。
這家2018年誕生于無錫的企業曾因找不到合適的廠房而“出走”鹽城。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大小適中的單層傳統廠房實在欠點“性價比”,直到去到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意優才發現,還可以“上樓辦廠”。
彼時無錫數字芯谷拔地而起,二期更是明確規劃了1棟高層廠房、6棟多層廠房及配套樓等“工業上樓”形態,意優于去年3月作為首批企業簽約入駐。
“上樓故事”的精彩之處遠不止于地址和辦公形態上的變遷,背后是企業發展眼光和地方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步匹配。
意優最初瞄準的是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的同時競爭者眾,如何脫穎而出?具身機器人產業的崛起讓這個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
行業測算,關節模組成本占人形機器人整機成本的約50%,是價值占比最高的核心零部件。自2022年起,意優依托機器人研發經驗,陸續推出了覆蓋人形機器人全身的行星、諧波及直線關節模組系列,率先突破了關節驅控的高精度控制算法。
正是這一轉變徹底打破了企業“傳統”的發展思路,“產品和業態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生產制造又何必拘泥于傳統廠房。”顧靜海表示,重研發、高精密、快響應的生產經營流程在“樓中”完成重構。
事實上,早期的“工業上樓”可追溯至20世紀中后期新加坡等地的實踐。2022年,土地資源的稀缺推動深圳在內地率先探路“工業上樓”,隨后這股風潮向佛山、東莞、中山、青島等城市蔓延。然而,多年實踐推進,除支持的聲音外,“空置率高”“與市場需求不符”等質疑亦是如影隨形。
意優的實踐指向一條“工業上樓”新思路。2023年,無錫市住建局針對全市范圍出臺了《“工業上樓”設計指南》,相關板塊成立“工業上樓”工作專班,無錫“工業上樓”邁入系統推進的新階段。初期,立足“465”現代產業集群,無錫選取的多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鏈條上“精密小輕”的高新技術企業“上樓”。而伴隨去年無錫對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領域作進一步擴充,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等企業在錫萌發、向錫集聚,相關企業項目往往技術高度集成、對關鍵核心零部件有著高要求,需要一定的研發和組裝制造空間,無錫“工業上樓”有了“新拍檔”。
產業賽道的拓寬,讓無錫徹底想通,“工業上樓”不僅盤活資源,而且一批增量項目陸續上新——新建設的無錫(國家)軟件園五期、六期,嵌入了“工業上樓”,以適配軟件、AI等數字經濟產業的個性化生產需求;規劃建設了27棟4層、3棟6層具備“工業上樓”條件的高標準廠房的濱湖復星人形機器人產業園年初封頂;包括兩棟“工業上樓”建筑的惠山人形機器人產業項目二期已經開工,目前已完成意向招商60%。
“建設用地稀缺和產業轉型發展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工業上樓’是大勢所趨。”專家認為,“工業上樓”的建造成本并不低,把握好“度”,避免一哄而上是關鍵。與深圳5.0左右的容積率相比,無錫“工業上樓”容積率普遍在3.0,高度控制在50米左右,這也讓無錫“工業上樓”方案更易推動和落地,不少個性化的定制項目涌現。
基于更大的樓層荷載、更高的樓層空間等普適標準,梁溪科技城機器人產業園“工業上樓”項目開工前就對企業空間需求進行采集和針對性設計;“不少企業會主動提出辦公研發和組裝空間的需求。”惠山人形機器人產業項目相關人士介紹,考慮到機器人行走測試時的“腳步聲”,建筑設計中對樓板進行隔噪處理。為新產業“量體裁衣”,“中間層易閑置”“企業對‘工業上樓’認知不足”等問題也有望通過定制化來破解。
行不行得通,企業入駐率做評判。梁溪科技城機器人產業園選擇了貨物垂直運輸,加吊裝口的設計方案,預計今年10月正式開園,實現開園即滿園,快倉智能、魔法原子、斯坦德機器人等明星企業簽約入駐高標準廠房,帶動上下游企業一起入園做優生態;聚焦空天產業的融騰翼園衛星產業智造基地采用地上立體機械停車樓與主體廠房結合的設置,便于生產和運輸,去年4月竣工即基本滿員,氦星光聯、最終前沿、凱睿星通、星移聯信等多家優勢企業入駐。
解讀其在模式探索上的激流勇進,與其說是突圍,不如說是持續打磨這一模式的精準定位,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優空間生態。
不是“為了上樓而上樓”,專家認為,以更立體的角度去看,未來產業領域企業放棄普通廠房選擇“工業上樓”,受區位、政策、人才等產業生態因素導向十分明顯。“未來產業企業需要新的廠房空間,同時,大部分企業關鍵零部件的鍛鑄、采購可在長三角區域完成,這也為他們‘輕裝’上樓提供了基礎條件。”
比如,意優對“工業上樓”如此熱衷,原因就在于該模式讓企業得以更低成本地立足無錫、上海這類資源成本更高的發展中心城市,享受更優質的人才資源和豐富的供應商資源。僅在無錫,意優所在供應鏈上就集聚了200余家企業,顧靜海介紹:“企業轉型后對人才需求拉高,無錫研發中心內,30%的研發人員來自東南大學等江蘇、上海高校。”今年一季度意優訂單超2000萬元,其在上海同樣以“工業上樓”形式布設的自動化產線即將投產,預計年產10萬套。(韓依純)
- 江蘇興化:溯千年文脈 綻名城新姿2025-05-15
- 江蘇揚州:美國客戶追加千萬訂單 牙刷企業進入“刷新”模式2025-05-15
- 南京浦口:創新引擎轟鳴,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2025-05-15
- 文博|無錫人均有全省最多的博物館、中國最重的金器在南京…… 這2025-05-15
- 以“數”著墨,為美麗鄉村新圖景繪一朵“云”2025-05-15
- 良法善治護航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