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這個30歲的姜堰小伙,在水稻田里做出大文章,如今一年的收益就超200萬元。他是怎么做到的?
最近,姜堰小伙孫飛很忙,到處巡講。因為他成功當選了泰州首屆“十行百星”先進典型,被評為“富民之星”。
才30歲,一個毛頭小伙子,憑種田居然成了“富民之星”,里面一定有故事。
一部宣傳片勾起兒時夢想
孫飛1987年出生,是姜堰區沈高鎮夾河村人,父母都是農民。他家對岸就是河橫村。
2007年,孫飛到江西上大學,學的是園林藝術設計專業。腦子靈活的他在大學畢業之前,在當地開了家保潔公司,生意慢慢起步。
2011年9月,孫飛偶然看到了《祥泰之州》的宣傳片,其中播放的姜堰農業的畫面觸動了他,勾起了兒時的夢想。“我出生在農村,家門前就是田。小時候,我就喜歡看西部牛仔的電影,看到外國的那些農場,就想,我們這里為什么沒有?就幻想我要是能有個那樣的農場多好,有牛有羊,雞鴨鵝成群。”
走噢,家去噢!
孫飛把保潔公司轉手,回到姜堰。
才開始時,孫飛也迷茫。夢想是有的,但是該從哪里下手呢?
孫飛再次回到江西,去萬載縣茭湖鄉考察。那個地方是全國有機農業之鄉和“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大學時,孫飛曾經去過。
轉過一圈,學了別人的經驗,再結合姜堰的資源優勢,孫飛決定回家搞有機種植,種有機稻米。
尋著父親的足跡,先學稻田種養
談種稻,父親有經驗。10多年前,父親就搞過稻田養魚。
將鯰魚放入稻田中,田里的雜草和害蟲成為鯰魚的飼料;魚在覓食時的攪動又疏松了土壤,為水稻根系提供氧氣,并且,鯰魚排泄的糞便又是水稻的天然肥料。一舉兩得。
“我來試試。”在父親的支持下,孫飛租了30畝田,搞稻田種養。
為了掌握稻、魚的情況,夏天,他在田邊搭起了簡陋的棚子,吃住都在田頭。
頭一年,生態大米產量并不高,而且,由于知曉的人不多,沒有得到市場認可,所以,大米基本是半賣半送,沒有賺到錢。
第二年,稻子還沒收割,訂單就來了。這一年,30畝田,畝產水稻1000斤,折合大米700斤,每斤售價15元,收入為10500元;魚畝產750斤,每斤8元,收入為6000元。每畝共計收入16500元,去掉成本5000元,每畝收益為11500元,是傳統模式收益的近10倍。
孫飛的舅舅在上海搞裝修,送了一盒大米給臺灣老板,結果這個臺灣老板一直到現在都吃孫飛家的大米。
“我們就專業種稻吧。”2012年,孫飛牽頭成立泰州市慶榮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500萬元,擁有社員158人。
逮住機會,注冊商標和農場
由于成績突出,孫飛被沈高鎮看中,推薦他參加后備干部培訓,并讓他到河橫村任職。
2013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家庭農場概念,鼓勵土地流轉,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孫飛從“一號文件”中看到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決定在河橫村流轉300畝土地,注冊“家庭農場”。
“步子不能這么大。30畝虧了就幾萬塊錢,要是300畝虧了,就是幾十萬了。”父母堅決反對。
為了爭取家人的支持,孫飛從種養所需的各種費用,到沈高河橫等得獨厚的資源和品牌優勢,再到推廣市場,他一條條的分析。“中央‘一號文件’就是農業發展的‘風向標’,誰先落實誰先得利。”
2013年5月,姜堰區河橫村漢土家庭農場成立。孫飛把其中的30畝用于稻田養殖,270畝作為米廠的訂單農業生產基地,并申請注冊了“漢土”牌原生態魚米商標。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北京等地。
成了農場主的孫飛樣樣學。他學會了開插秧機,學會了遙控操作無人植保飛機。
漢土家庭農場成了省級青年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孫飛也成了首屆江蘇省最美新型青年農民。今年1月,孫飛當選第十屆“全國青年農民致富帶頭人”。
利用“互聯網+”,產品賣向全國各地
別看都是種田,有文化與沒文化就是不一樣。2015年,孫飛利用了“互聯網+”的機會,加盟了共青團姜堰區委管理的蘇合食品天貓旗艦店,大力推廣線上銷售,成立了稻田魚米的特色專營店,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去年,孫飛又利用政府扶持政策,流轉60畝土地,種植特色無公害水果。
發展高效、規模農業是將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不僅可以使自己發家致富,還能帶動周圍的農民過上好日子。村里有100多戶農戶把土地流轉給了孫飛,有的農戶直接就在農場打工,每年,農場給他們發放的工資超過30萬元。
“沒得經驗的細小伙能弄,我們肯定也行。”孫飛的故事經過媒體發表后,吸引了不少前來“取經”的農民。近兩年,在孫飛的指導幫助下,周邊的家庭農場多了20多家。
孫飛說,政府重視和支持“創業富民”,下一步,他計劃成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依托溱湖旅游品牌與河橫村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的優勢,以農耕文化為基調,打好生態和文化“兩張牌”,辦成全市一流的綜合型生態休閑基地。他將繼續帶領更多的農民發展生態立體農業,奔向小康。
編輯:岑丹
審稿:單友健